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与检察监督职能作用,凝聚公益保护监督合力,3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人大、集宁区政协与集宁区检察院召开“人大+检察”“政协+检察”机制建立座谈会,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区检察院主要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并会签了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明确了“一个目标”,创建了“两大方法”,建立了“四大保障”,旨在推动人大、政协监督与检察监督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实现“1+1>2”的监督效果。
“一个目标”即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凝聚人大、政协监督与检察监督工作合力,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两大方法”是从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中发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益受损突出问题,通过案件化办理转化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中梳理出推动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转化为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四大保障”包括一是建立联络机制,确定具体部门对接日常工作;二是建立公益监督员机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益心为公”志愿者、听证员,参与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提报、检察听证、跟踪观察等活动;三是建立代表参与办案机制,邀请提出建议、提案的代表委员参与案件办理;四是建立会商调研机制,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问题,及时组织会商,联合开展专项调研,共同研究决定是否进行双向衔接转化。
座谈会上,参会人员就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进行了交流发言,区人大现场向区检察院转交了集宁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代表提出的涉及公益诉讼办案的40条线索。下一步,区检察院将对线索进行逐一分析研判。
区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表示,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的构建是多方监督体制实践工作的创新,是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提高监督质效的典型实践,人大将全力支持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共同推动机制落地见效。区政协主要领导表示,政协将与检察机关一起,推动解决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普遍性问题,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